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清王朝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長期存在的對日文化優勢,蒙蔽了清王朝官僚、知識分子的眼睛,對于日本露出來的不軌野心,清朝朝野彌漫的是“好好教訓一下日本”的聲音。雖然當時一些人已經摸到了清王朝衰弱腐敗的脈搏,但是幾乎沒有人預測到,清王朝在甲午戰爭中輸得會如此狼狽。本文選取了甲午海戰前清朝在內政外交上的一些事件,看清王朝如何在驕傲自大心態的驅使下,在軍事外交上接連留下敗筆,并被蓄謀已久的日本借機抓住了把柄。
傲慢看待新生日本
鴉片戰爭之后,雖然一些開明的官僚士大夫開始認真審視世界,然而他們注視的重點是西方列強,并不是日本。歷史上一直以來的文明高位,滋養了中國人的中華文化優越感,一般中國士大夫把日本稱之為“蕞爾三島”的“東夷小國”,這種傲慢的態度造成了對日本的了解不夠。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這么重大的事件,并沒有引起中國朝野的關注,知曉者則心懷蔑視地批評這是一個朝令夕改、改變風俗、荒唐無稽的兒戲般的政治變革。1874年,日本發動侵臺戰爭,掠奪清王朝白銀50萬兩,暴露了侵略野心,但是卻沒有引起清政府高度的警惕。當時,有很多出版物,如《日本雜記》諷刺日本是“東頭西腳,西腳東頭,不成東西”。甚至有人大肆鼓吹征日論,幫助日本恢復幕藩體制。
網絡配圖
法國駐華公使施阿蘭對此評論道:“當時這個國家對自己的前途似乎毫不關心,它同列強和平共處,絲毫沒有覺察到正在強大起來的日本。”施阿蘭還繼續評價李鴻章道:“他可能是唯一能夠真正理解一個現代化國家需要和必要設備的中國人。他卻寧可一直躺在驕傲自大上面,輕視可能存在的敵人,滿足于幻想中的強大與豐富的資源。”
史料記載了一件小事,可以反映當時清朝的心態。1876年1月,年僅30歲的日本駐清國特命全權公使森有禮途經天津,滿身西式裝束的他拜訪了53歲的李鴻章。李鴻章說:“閣下贊賞模仿歐風,廢棄舊來服制,猶如將自國的獨立委身于歐洲的制度,豈不是遭人唾棄,羞恥之事?”森有禮答道:“對外來事物的取舍并無他人強迫,完全是我國人民自己喜好的事情,故沒有絲毫羞恥之處,我國古來極力吸收和采用亞洲、歐美及其他各國的長處為己所用。”李鴻章自信地說道:“不過我國決然不會進行如此變革,只是不得不在武器、鐵道、電信等機械方面,吸收西洋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正是那些國家最優秀之處。”
“長崎事件”加劇日本反清情緒
清朝不僅在思想上鄙視日本,在實際行動上也一直在尋找機會對日本“宣示國威”。這其中,“長崎事件”在清日關系史中極為敏感,堪稱兩國關系惡化的一個導火線。1886年8月,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定遠、鎮遠、濟遠、威遠等戰艦組成的艦隊,在朝鮮海域演習完畢后,受命于8月1日抵達長崎,名為維修戰艦,實則宣示軍威。8月13日,數名登岸購物休閑的清朝水兵在丸山游廓寄合町的貸座敷妓院樓內,和日本巡警發生斗毆。15日下午,約300名水兵上岸購物休閑,已經積怨的清朝水兵與日本巡警再次發生沖突,直至引發了200余名水兵與更多當地日本人、巡警之間的群毆。最后調查統計,日本巡警死亡2人,傷26人,北洋水師水兵死亡5人,傷44人。
長崎事件是清王朝宣示國威的意外插曲,事件最后以兩國間互相賠償了事。事件最終以雙方的妥協而不是清廷的單方面退讓收場,讓一些人認為這是清廷在鴉片戰爭之后的第一次外交勝利。但是長崎事件的影響遠不止于此,在日本當局挑動下,日本民間的反華、仇華、排華的情緒被煽動起來。日本民間升騰起一股“清國威脅論”,日本媒體形容北洋艦隊的到來,堪比江戶時期美國艦隊的黑船來航。僅僅圍繞定遠艦,日本國內就出現過《不如歸》、《不沉的定遠》、《第二的元寇》等數部小說,宣揚勇敢的日本海軍如何去擊沉定遠艦,連一些懵懂無知的兒童也玩起打定遠、鎮遠的游戲。
網絡配圖
1887年3月14日,日本天皇頒布敕令“立國之急在我海防,一日不可遲緩。”皇室專門撥款30萬日圓作為海防捐款,半年之內從首相伊藤博文到各地貴族、富豪、大名,為海防捐款已達200萬日圓,日本政府還發行超過了1700萬日圓的海軍公債。日本提速了1884年制定的海軍建設十年計劃,經過了8年發展,海軍實力實際已經超過了北洋艦隊。
此外,長崎事件中還產生另一個惡果——清朝的情報大門被打開。一個名叫吳大五郎的日本人在打斗現場,偶然拾到了一本北洋水師水兵丟失的小字典,小字典中的漢文字縱橫兩側,標注了0-9不同的小數字。日本情報部門立刻判定這是清軍電報用的漢字譯電本,通過分析這些漢字與數字,初步掌握了破解清王朝密碼的基本方法。為了徹底破解密碼,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故意設圈套,提供給了清王朝駐日公使汪鳳藻一份漢字書寫的長度適中的政府文書。次日日本電信課就順利截獲了公使館發給總理衙門的電報。時任電信課長的佐藤愛麿利用這一漢字內容完全知曉的電報,仔細研究,終于破獲了清王朝公使館的密碼。
這一秘密僅僅為佐藤愛麿、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有限幾個日本人知曉,直到伊藤博文被刺殺30年后,隨著伊藤博文遺著《機密日清戰爭》出版,才在有限范圍內公開此事。令人驚訝的是,對情報工作麻痹大意的清王朝,在此后的外交、軍事事件中,甚至包括以后的和談過程中,竟然沒有更改密碼,清王朝機密的軍事外交信息長期被擺在勁敵眼皮底下。
為此,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政府秘密授予佐藤愛麿三等勛章和養老年金的特別獎賞,后來佐藤青云直上,曾經擔任7年的日本駐美大使。
點燃戰火的“金玉均暗殺事件”
甲午戰爭,除了中日兩國外,朝鮮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朝鮮問題也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突破口。甲午戰前,清王朝在朝鮮仍公開實施援朝抑日的政策,這其中“金玉均暗殺事件”,再一次被日本利用起來。
網絡配圖
金玉均是朝鮮近代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最為著名的身份是朝鮮開化黨的領袖,與日本關系親密,1882年至1884年間曾三度赴日本考察。1884年他領導開化黨聯合日本發動的甲申政變曇花一現,被清軍鎮壓,不得不逃亡日本,成為朝鮮主政者閔妃等人的仇敵。1894年3月,閔妃派出的刺客洪鐘宇,以重金誘使金玉均在上海與清王朝官員李經芳會晤,騙得金玉均來到上海。在上海美租界的日本旅館內,洪鐘宇破門而入,連開三槍槍殺了金玉均。
日本政府多次派人想引渡洪鐘宇,運走金玉均尸體,但都被拒絕。清王朝一直支持朝鮮壓制國內的親日勢力,為此特派軍艦威靖號專程將洪鐘宇本人以及金玉均遺體送回了朝鮮,朝鮮不僅在楊花津刑場將金玉均的尸體凌遲暴尸,還處理了金玉均家族。這一事件令日本朝野上下顏面無光,惱羞成怒,紛紛譴責日本政府的軟弱。
5月20日,日本議員犬養毅等各界人士約2000人在東京淺草寺舉行金玉均葬禮。葬禮上眾人聲稱將金玉均遺體運回朝鮮是對日本極大侮辱。隨后,“征清論”等宣傳在日本媒體上被連日渲染,日本政府和民間在挑戰清朝上逐漸形成一致。在日本,很多人也把“金玉均暗殺事件”與朝鮮東學黨農民起義,共同視為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固倫和孝,不知道大家對于這個名字是否熟悉。看過少年大欽差的朋友應該是較為熟悉詳情
愛新覺羅·良弼(1877年—1912年年1月29日),字賚臣,滿洲鑲黃旗人,詳情
雖然滿清政府軟弱無能,遭到了列強的欺凌,但在那個閉關鎖國還沉浸在天朝大國夢的詳情
我們都知道一個關于清朝的老笑話:1793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尼來到清朝,可是他詳情
公元1912年1月26日的晚上,同盟會京津保支部的殺手彭家珍來到了北京光明殿詳情
高攀龍(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從,江蘇無錫人,世稱詳情
主要成就 東林領袖 高攀龍是東林學派的精神領袖之一,與顧憲成兄弟創建了東詳情
后世紀念 高攀龍墓 高攀龍墓幾經遷葬。最初由于黨禍而人心畏懼,高攀龍遺體詳情
李先念同志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革命老前輩。上個世紀50年代前期,先念同志任中共詳情
張居正改革失敗以后,明王朝以更大的慣性向下墜落。此時,皇帝不理朝政,權力落入詳情
1998年4月28日,《還珠格格》在臺灣首播,同年10月28日,該劇被引進內詳情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李典(生卒年不詳),字曼成,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巨野詳情
網劇《鬼吹燈》系列去年上線,掀起一陣播放熱潮,今天,筆者來講講歷史上真實的摸詳情
是人都會怕死,尤其是位高權重之人更怕死,古代的皇帝更是怕死怕的不行。因為古代詳情
俗話說:“兵不厭詐。”在敵人放松警惕的時候,前去偷襲敵人,這時候往往能夠取得詳情
提起北洋水師,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強大,然后就是遺憾。在人們的印象里,北洋水師是詳情
了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漢朝時期的公主沒有一個省油的燈,最好的例子就是漢景詳情
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對我們民族來講那就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對世界來說就是代詳情
秦始皇陵的建筑規模,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其中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秦始皇詳情
李鴻章是晚清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人,有人說他是賣國賊,也有人說他是一心為國的忠臣詳情
我國經過了那么多年的抗戰才取得勝利真是實屬不易,現在提起那些抗戰英雄仍會心感詳情
我們的歷史經過了歷朝歷代的演變,期間不管是社會的文化習俗還是國家的法律制度,詳情
談及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想必大家都這么認為,即:鴉片之毒,讓林則徐憂心忡忡,于詳情
隨著清朝政府閉關鎖國,歐洲國家卻完成了工業革命。船舶技術的進步,讓海上運輸變詳情
在清朝政府內部,對鴉片貿易有三種不同的態度:禁煙、弛禁、反禁煙。首席軍機大臣詳情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詳情
井岡山,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介于湖南酃縣和江西寧岡、遂川、永新四縣之交詳情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中國革命進入低潮。八七會議后,詳情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在1927年10月創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詳情
八路軍第359旅,是抗日戰爭中大名鼎鼎的一支部隊!這支部隊來源于南方,其前身詳情
1946年6月26日,發生于湖北省大悟縣宣化店的中原突圍,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詳情
其實,包括華中在內的各解放區都明白,國軍圍攻中原解放區的槍聲就是全面內戰的序詳情
1946年6月,蔣介石大舉進攻我中原解放區,黨中央和毛主席指示中原軍區要“立詳情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錯綜復雜,很多史詩都鮮為人知,但是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應該忘記詳情
公元824年,長安城,殘陽如血,長街清冷。 昏睡了一下午的蘇玄明打了一個呵詳情
這一年,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去西狩打獵。 不料,在行進途中,御前侍衛竟然把詳情
康有為1858年生,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1888年10月,鑒于民族危詳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詳情
慈禧太后最喜歡的太監是誰?連不懂歷史的都能回答上來:李蓮英。 錯。 還有詳情
太監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下的一個畸形產物,這一制度伴隨著我國古代歷史延續了幾千詳情
隋唐時期,是一個王朝的更替,也是一個王朝的走向巔峰的過程其中以隋煬帝楊廣和唐詳情
清朝入關后,為了更好鞏固統治,對漢文化的學習是越來越重視。 比如說康熙,他詳情
眾所周知,只要提起明朝,就會想起朱元璋,此人的一生很有傳奇色彩的。朱元璋膝下詳情
鮫人 鮫人,又名泉客。這個名字大家應該最熟悉了,鮫人與西方神話中的美人魚很詳情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詳情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像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文化傳承已經斷絕了,只有古中國詳情
三墳五典,是指中國最古老的書籍。三墳五典一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楚詳情
《竹書紀年》對史學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紀錄的史料與《史記》所描述的不單只內容不詳情
根據《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束皙》記載,在晉武帝太康二年,名叫不準的汲詳情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于西晉詳情
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國際組織,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19詳情
我們說男女交歡,常委婉形容為一翻“巫山云雨”,這正是從楚懷王夢神女的一段歡好詳情
現在拍的古裝影視劇中,凡有一官半職者,上至宰相公卿,下至胥吏衙役,一律呼為“詳情
現代生活中,各種車輛南來北往,川流不息,然而車輛雖多,卻能秩序井然,這中間除詳情
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位于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歷史非常詳情
中國是詩的國度 既有李白這樣瀟灑飄逸的“詩仙” 又有杜甫這樣憂國憂民的“詳情
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戲曲家,曾被順治譽為“真才子詳情
《西堂全集》,清代大文學家、詩人尤侗所著,共六十七卷,現存最早刊本是康熙年間詳情
尤侗(1618—1704),清初文學家,字同人,晚年自稱西堂老人。南宋著名詩詳情
孫星衍(1753年~1818年) 清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書法家、經學家詳情
這是清代孫星衍著有的詩作,題名是《玉蘭》。是一首介紹說明性的詩歌。 《玉蘭詳情
倪元璐(1593年-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今紹興詳情
書法淵源 在學書的道路上,倪元璐最得王右軍、顏魯公和蘇東坡三人翰墨之助,以詳情
文諫 時柄國者悉忠賢遺黨,疏入,以論奏不當責之。于是維垣復疏駁元璐。元璐再詳情
萬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清初著名史學家。字季野,號詳情
黃式三(1789~1862),字薇香,號儆居,定海廳紫微鄉(今舟山市定海區)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