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是十九世紀末期中國為抵抗日本的侵略而進行的一場戰爭。因為戰爭爆發在1894年,正值中國干支紀年中的甲午年,所以在西方國家被稱作“第一次中日戰爭”的這場戰爭在中國被稱為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甲午戰爭領導者也即指揮官主要有李鴻章、丁汝昌等人。
李鴻章劇照
以1894年爆發的豐島海戰為起點,中日甲午戰爭全面爆發。作為甲午戰爭領導者,丁汝昌在抗戰期間勇猛作戰,帶領士兵頑強地抵御日軍的入侵。雖然在黃海海戰上,丁汝昌下傳命令,采取“夾縫魚貫陣”的陣形迎敵,試圖給敵人狠狠的一擊。但是,由于當時情況緊急,時間緊迫,北洋艦隊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形成預想的陣形。這些直接導致了清軍的艦隊在交戰中一直處于群龍無首而又被動的局面之中。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損失了五艘戰艦,而日軍卻沒有損失一艘戰艦。丁汝昌作為甲午戰爭領導者,對本次海戰中北洋艦隊所受到的嚴重的失利負有一定的責任。
而作為甲午戰爭領導者中的另一人,李鴻章沒有直接參與到海戰的作戰指揮中,而是作為清政府的代表,在戰敗后和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此次條約中,中國割讓了臺灣及附屬島嶼、遼東半島給日本,并且賠償白銀2億兩。作為清政府的外交官,李鴻章一生以外交能力自負。但是,由他經手簽訂的條約大都是對中國不利的不平等條約,這無疑成了最大的諷刺。
甲午戰爭的背景
世界范圍內的任何一場戰爭爆發,都有著它特定的歷史背景。世界的近代史上中日雙方爆發的大型海戰,甲午戰爭的背景是怎么樣的,圍繞甲午戰爭的背景,中國方面和日本方面有著怎樣的不同,為何會有這樣的不同?從甲午戰爭的背景,是否可以推論甲午戰爭的結局?
甲午戰爭
要想弄清甲午戰爭發生的背景,就必須分別弄清中國、日本、世界列強三方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具體情況。
首先,從中國層面來看,在甲午戰爭發生之前,中國正處在清朝末年,已經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且殖民化程度不斷加強。經歷了鴉片戰爭之后的清朝,興起了洋務運動,購置了戰艦并加強了訓練,但統治者的思想沒有根本扭轉,仍然寄希望于不發生戰亂,或者說希望由眾列強國來調解戰亂。
其次,從日本層面來看,日本的社會發展要求其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帝國主義社會進行轉變,由此內部矛盾極其突出,改革的經費嚴重不足,處于這些因素的考慮,日本將目光集中到了中國身上,并制定出侵略中國的一系列政策,為此日本內部開始重視軍事力量的增強,希望在與中國的對抗中一舉取勝。
最后,從世界列強國層面來看,其他國家對于中國和日本的戰爭,大多持觀望的狀態,英國、美國、德國等列強國甚至希望能夠通過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收獲部分利益。
對戰雙方所處的不同背景,早已注定這場戰爭的結局,中國難逃失敗的命運。
甲午戰爭中的丁汝昌
甲午戰爭丁汝昌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甲午戰爭期間,丁汝昌的英勇抗敵事跡。丁汝昌本來是淮軍的將領,后來因為對朝廷的不滿而退隱還鄉。他歸隱這段時間也在不斷考慮自己的將來該走向何方,李鴻章此時是總督,于是他就決定投靠李鴻章。
丁汝昌畫像
李鴻章也比較看中丁汝昌的能力,在丁汝昌被打發去西北保衛邊疆的時候,李鴻章則說出丁汝昌生病不能前往的謊言,以此來留住丁汝昌。后來,李鴻章認命丁汝昌為北洋海師的將領,在中日甲午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李鴻章命丁汝昌護送海上援兵前往豐島抵抗日軍,在黃海地區展開了黃海大戰。在斗爭中,丁汝昌也身受重傷,北洋水師已是傷痕累累,李鴻章認為這與丁汝昌的失誤有很大關系,因此就宣布丁汝昌被革職。
隨著北洋水師地不斷發展擴大,李鴻章繼續認命丁汝昌在水師中進行指揮,在威海衛戰爭中,丁汝昌帶領鄧世昌等人進行再次抗戰,他們這次的軍事力量比先前更加先進,日本人也看到了水師的威猛,在水兵與日本民眾發生沖突時,在丁汝昌的制止下,沒有發生新的爭斗。后來日本承認錯誤并對中國進行了經濟上的賠償。這也看出當時丁汝昌帶領的水師是有多么威猛。甲午戰爭丁汝昌成為了一個傳奇。
甲午戰爭丁汝昌成為一個歷史的亮點,丁汝昌雖然在此過程中也有一些缺陷,但他的功勞大于缺陷,他在甲午戰爭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丁汝昌可謂是當時的民族英雄。
甲午戰爭中的日軍傷亡
中國近代史上發生了許多戰爭,這些戰爭大部分以列強侵略中國為主,每一次戰爭都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傷痛,每一次戰后都帶來了大面積的傷害。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曲,甲午戰爭是所有中國人心中的傷疤,那么甲午戰爭日軍傷亡情況如何,中國軍隊傷亡情況又是如何的?為什么甲午戰爭中日軍傷亡與中國軍隊傷亡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距呢?從甲午戰爭日軍傷亡情況,反觀中國軍隊的傷亡情況,是否可以得出一些結論呢?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是一場日軍侵略中華的戰爭,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以日軍取得實質性的勝利為結局。那么這場戰役后,對戰雙方的傷亡情況分別是怎樣的呢?
從日軍的角度來看,在這場歷時近九個月的戰爭中,日軍投入兵力將近二十四萬人次左右,其中死傷的數量達十三萬左右,但實際上的死亡人數僅一千一百人次左右,可以說雖然日軍受傷情況嚴重,但兵力損失量還不算太大。
從中國軍隊的角度來看,在甲午戰爭中,由于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左顧右盼,導致中國兵力以及武器的損失極其慘重,中國軍隊在這次戰役中投入兵力高達六十三萬左右,戰役后據統計死亡人數高達三十一萬左右,幾乎折損了一半的兵力。
日軍和中國軍隊之所以有如此大差別的傷亡情況,主要還是由于以下兩個原因所導致的。
第一、日方是毫無后顧之憂,投入全力去戰斗的,而中方并未將自己的實習完全展現,而是寄希望于國際方面的調停;
第二、甲午戰爭前,日方投入大量的經費用于軍事力量的建設,所以日軍的整體素質是要高于中國軍隊的。
甲午戰爭中的鄧世昌
在中國被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中國人民也曾進行了無數次的抗爭,其中甲午戰爭就是赫赫有名的一次。說到甲午戰爭,就不得不說到在戰爭中犧牲的愛國英雄——鄧世昌,曾經率領眾將士與日軍進行激烈的斗爭,雖然不幸犧牲,但卻因高尚的氣節名留青史。甲午戰爭鄧世昌,作為一個愛國的標簽讓人敬仰。
鄧世昌照片
鄧世昌本是清代末一個著名的海軍將領,是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帶領著北洋艦隊立下了很多功勞。自中國在1840年遭受鴉片戰爭,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后,無論是朝中官員,還是農民階層,都進行過一系列的抗爭,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看到中國的現狀,鄧世昌感到痛心疾首,直到1894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在君主的授權下,鄧世昌帶領自己的北洋艦隊與日軍來了場正面對決,才有了后來的甲午戰爭鄧世昌這個光榮的標簽。
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作為一名愛國將領,鄧世昌是抱著“與祖國共存亡”的信念進行作戰的,他也確實這樣做了。在不管是設備還是軍力都落后的情況下,鄧世昌沒有一絲畏懼,直面日軍。在一次黃海大戰中,由于日軍的突襲,導致中國軍隊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作戰,鄧世昌決定放手一搏,雖然結局是悲傷的,但鄧世昌卻用生命詮釋了一名軍人愛國的氣節。甲午戰爭鄧世昌也被記載進了史書,成了人們稱贊的對象。
甲午戰爭的標志是什么
甲午戰爭的標志分為開始的標志和結束的標志這兩種。甲午戰爭開始的標志是豐島海戰,在此之前,日本早已有了清楚的計劃,因為日本正值迅猛發展時期,這時的日本準備對外擴張,因為朝鮮與中國離日本最近,所以日本默默地計劃怎樣開始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畫像
甲午年間,清朝大臣李鴻章創建過了一隊北洋水師,用來保衛沿海的安全。臺灣就曾被日本多次進攻,沿海問題不得不重視。即使這樣,日本仍舊從中國東北沿海地區開始了進攻,李鴻章帶領北洋水師極力抵抗,在豐島海域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這也開啟了甲午戰爭的序幕,成為甲午戰爭的標志。甲午戰爭結束的標志更是世界矚目,中日兩國在馬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國賠送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同時中國也進一步失去了國家主權,其他國家對中國的侵略也開始由輸入商品轉變為輸入資本,日本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在中國投資建廠,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在這樣的情況下舉步維艱。
中國國民永遠也不會忘記甲午戰爭的標志,那是中國的屈辱史,在中國中學的歷史教學中,也都會著重強調甲午戰爭的標志,因為中國人要銘記歷史才能不斷向前。特別是青少年,只有牢記歷史,才能激起內心的一腔怒血從而奮發圖強,為祖國的強大而努力,讓歷史終究成為歷史,這樣才能不會重蹈覆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刑仁甫,1901年出生于河北,年輕時候的刑仁甫是一名典型的熱血青年,參加革命詳情
邢仁甫,1910年7月出生在鹽山縣舊縣鎮一個封建地主家庭。由于自幼便對家庭不詳情
刑仁甫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跑江湖,跟著父親練了一身很俊的功夫,畢竟行走在江湖,詳情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非常慘烈的,有無數的革命烈士為了戰爭的勝利,犧牲的自己的生命詳情
抗日戰爭叛變投敵的八路軍最高將領是誰?1950年9月7日,在河北鹽山縣城東的詳情
在長達八年的抗戰過程中,紅軍曾經接受了多次的軍隊改編。其中規模最大的改編莫過詳情
自七七事變以來,全國大江南北涌出一大批的愛國人士,為抗擊日本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詳情
在抗戰時期,那些將領和官兵都和敵人浴血奮戰,可是卻總是有那么幾個不和諧分子會詳情
周總理一生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了一生,他從12歲隨伯父離淮安后就一直沒回過給她母詳情
她本是縣令的掌上明珠,在20歲時由父親做主嫁給了18歲的丈夫。婚后第二年,就詳情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42年前的今天,詳情
在中國古代,倫理道德被看得極為重要。尤其是對婦女! 然而,有這樣一個國度,父詳情
二戰中,同盟國家中除了蘇聯和美國,接下來最強大的國家應該就是法國和英國了,法詳情
俗話說的好,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句話是我們中國古人對于報仇這件事的一種說法,詳情
其實建文帝失敗的理由就一個:不是一般的蠢。先說說當年的形勢,燕王起兵不過數萬詳情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映像最深刻的無非是關羽、劉備、諸葛亮等,提到曹操的感覺就詳情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有錢能使鬼推磨",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詳情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的梟雄之一,手下文成武將無數,有些是從創業之初就跟隨他的,有詳情
中國古代歷史上,許多君王都喜歡殺功臣,當然嚴格來說并不是說他們喜歡殺,有時是詳情
清華簡《系年》第二章:“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詳情
要說晉國的真正騰飛,不是在晉獻侯時期,也不是在晉穆侯時期,而是在晉文侯時期。詳情
晉定公時期國內動蕩,卿大夫家族處于混戰之際,韓趙魏和荀氏家族之間打來打去,數詳情
道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1839年11月3日),又一英國商船“撒克遜”號(船詳情
穿鼻海戰是鴉片戰爭爆發前中、英之間在虎門南面穿鼻洋海面上的戰斗。 道光十詳情
穿鼻海戰,是1839年11月3日(道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中英雙方海軍在廣東詳情
道光十九年,中英在虎門南面的穿鼻海面爆發了戰斗,清朝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戰敗了詳情
談及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想必大家都這么認為,即:鴉片之毒,讓林則徐憂心忡忡,于詳情
隨著清朝政府閉關鎖國,歐洲國家卻完成了工業革命。船舶技術的進步,讓海上運輸變詳情
在清朝政府內部,對鴉片貿易有三種不同的態度:禁煙、弛禁、反禁煙。首席軍機大臣詳情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詳情
井岡山,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介于湖南酃縣和江西寧岡、遂川、永新四縣之交詳情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中國革命進入低潮。八七會議后,詳情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在1927年10月創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詳情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錯綜復雜,很多史詩都鮮為人知,但是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應該忘記詳情
公元824年,長安城,殘陽如血,長街清冷。 昏睡了一下午的蘇玄明打了一個呵詳情
這一年,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去西狩打獵。 不料,在行進途中,御前侍衛竟然把詳情
康有為1858年生,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1888年10月,鑒于民族危詳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詳情
慈禧太后最喜歡的太監是誰?連不懂歷史的都能回答上來:李蓮英。 錯。 還有詳情
太監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下的一個畸形產物,這一制度伴隨著我國古代歷史延續了幾千詳情
隋唐時期,是一個王朝的更替,也是一個王朝的走向巔峰的過程其中以隋煬帝楊廣和唐詳情
清朝入關后,為了更好鞏固統治,對漢文化的學習是越來越重視。 比如說康熙,他詳情
眾所周知,只要提起明朝,就會想起朱元璋,此人的一生很有傳奇色彩的。朱元璋膝下詳情
鮫人 鮫人,又名泉客。這個名字大家應該最熟悉了,鮫人與西方神話中的美人魚很詳情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詳情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像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文化傳承已經斷絕了,只有古中國詳情
三墳五典,是指中國最古老的書籍。三墳五典一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楚詳情
《竹書紀年》對史學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紀錄的史料與《史記》所描述的不單只內容不詳情
根據《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束皙》記載,在晉武帝太康二年,名叫不準的汲詳情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于西晉詳情
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國際組織,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19詳情
我們說男女交歡,常委婉形容為一翻“巫山云雨”,這正是從楚懷王夢神女的一段歡好詳情
現在拍的古裝影視劇中,凡有一官半職者,上至宰相公卿,下至胥吏衙役,一律呼為“詳情
現代生活中,各種車輛南來北往,川流不息,然而車輛雖多,卻能秩序井然,這中間除詳情
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位于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歷史非常詳情
中國是詩的國度 既有李白這樣瀟灑飄逸的“詩仙” 又有杜甫這樣憂國憂民的“詳情
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戲曲家,曾被順治譽為“真才子詳情
《西堂全集》,清代大文學家、詩人尤侗所著,共六十七卷,現存最早刊本是康熙年間詳情
尤侗(1618—1704),清初文學家,字同人,晚年自稱西堂老人。南宋著名詩詳情
孫星衍(1753年~1818年) 清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書法家、經學家詳情
這是清代孫星衍著有的詩作,題名是《玉蘭》。是一首介紹說明性的詩歌。 《玉蘭詳情
倪元璐(1593年-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今紹興詳情
書法淵源 在學書的道路上,倪元璐最得王右軍、顏魯公和蘇東坡三人翰墨之助,以詳情
文諫 時柄國者悉忠賢遺黨,疏入,以論奏不當責之。于是維垣復疏駁元璐。元璐再詳情
萬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清初著名史學家。字季野,號詳情
黃式三(1789~1862),字薇香,號儆居,定海廳紫微鄉(今舟山市定海區)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