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后,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 新野郡:即河南省新野縣。 濟陽郡:戰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
庚姓源出有:
1.出自官名。上古堯帝時代,有庚大夫(掌管露天糧倉的官名),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姓,相傳姓庚。2.出自上古周朝。傳說周朝有管理糧倉的官員叫庚凜,其后代便以官名為姓。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王室甘悼公之子獻太子的老師庾過,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姬庾過,是春秋時期周惠王之子王子帶后裔的甘悼公之子獻太子的老師。4.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庾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中有庾氏,原為東晉光祿大夫庾珉的族人,在十六國時期歸附鮮卑慕容部,后為北魏王統一,歸如鮮卑拓拔部,逐漸形成一個部落。
遷徙分布
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四十三位門閥。“庚”是古時倉庫、水路運輸的中轉庫等的名稱,朝中掌管這些倉庫的官員叫掌庾大夫。帝堯時,有的人世襲這一官職,后來就以官名為姓,稱為庾氏。據中國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庾氏大約五萬余人,分布在全國各地,不少大學教授和廣播、報紙、書刊竟然把“庾”字誤作為庚、瘦、唐、廖。新華字典1972年以前版本對“庾”字僅解釋為“大庾嶺”,在廣東、江西省交界的地方。1977年以后加上了注解為“姓氏”。當今,廣西、湖南、江西、甘肅、山西、陜西、江蘇、上海、云南等地都有庾氏的族裔。據歷史文獻《廣東庾氏志》的記載,廣東庾氏始祖是庚東旸,仕宋,于北宋元祐年間自南京來粵,任廣南路經略安撫使,攜眷導羊城。第二世庚觀,在宋政和年間任廣南東路提舉,因見東莞山水秀麗,乃卜居東莞茶園(今茶山鎮),并名其地為庾家坊。明朝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前后,第八世孫庾德信攜父由茶園庾家坊避禍遷居至谷涌(沖),后又分支到蜆涌企石村。
堂號
新野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