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每當有大型戰事爆發的時候,都會伴隨著泯滅人性的事件發生,無論是在古代的刀光劍影之下,亦或是在近代的槍林彈雨之中,百姓的苦難遠遠不是幾句話便可以說清楚的。眾所周知,翻開近代中國的歷史,便是一部充滿了血淚的侵略與反抗的歷史。而由日本軍國主義所發起的侵華戰爭,更是無數中國人心中永恒的。在侵華期間,殘暴的侵略者更是犯下了數不清的罪惡行為,泯滅人性,罄竹難書。這其中,就包括臭名昭著的南京大屠殺事件。
短短六周之內,南京城便有三十萬同胞相繼命喪黃泉,而在這些無辜的老百姓中,也不乏一些未滿月的孩童,才剛剛接觸到新世界的黎明,轉瞬便再度墮于黑暗之中。然而,就在豺狼近乎瘋狂的行為中,在中國軍民之間,也曾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勇于反抗的故事。今天小編要為大家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既不是軍人,也不是百姓,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化外道教人士,但他那雙向神像虔誠敬祝的手,不僅捻得起檀香,同樣也結果了數位侵略者的性命。那么,這位道長究竟是誰?在他的身上又曾發生過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在大屠殺結束之后,日軍的大部隊撤離出了愁云慘淡的南京古城,只留下了一支隊伍專門在此間駐守。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后,怪事就發生了。這支駐守隊伍中,經常會有士兵莫名其妙的失蹤,而當這些失蹤的士兵再度出現的時候,往往早就咽了氣,并且死相還極為凄慘。并且,有些時候單獨出去巡邏的士兵,也會丟掉性命,慘狀與前者無異。更為神秘的是,這些死掉的日軍尸體身邊,還常常會留有一張紙,紙上則是用鮮血寫的一個大大的“死”字。這種行為對于侵略者而言,無疑是一種羞辱。因此,在日軍絞盡腦汁的搜尋真相之后,最終卻發現這一切竟然是一名道士做出來!
這位傳奇的道士本名甘盛榮,出生于上個世紀末,從小便因體格精壯,學會了不少本領,尤其精通拳腳功夫。后來在皈依玄門后,甘道長便一直在南京城外的一座山上進行修行。據記載,甘道長耍得一手靈活的鐵拐棍,揮舞起來時,哪怕是四五個成年壯男都難以近身,威力不容小覷。而在大屠殺發生之時,這群殺紅了眼的禽獸,也對甘道長所在的二郎廟進行了多次侵擾,大壞玄門清修。然而,在人數眾多的鬼子面前,甘道長并沒有不計后果的與之對抗,而是選擇了隱忍。之后,不堪其擾的他便離開了二郎廟,前往鄉下苦練功夫,為日后的報復行動打好基礎。在此期間,甘道長為了訓練速度,還特意飼養了一只猴子,時間一長,他便摸索出了一套不同于傳統的猴拳功夫,也算是學有所成了。
有一次,他在下山的時候遇到了兩名正在巡邏的日本兵,結果,還沒等他避讓,其中一名日本兵便沖了過來,說話間就對他揮起了拳頭。如此一來,本不想與他們正面對抗的甘道長只得出手,干脆利落的幾拳后,便了結了那個日本兵的性命。同樣的,在另一個日本兵正打算開槍的時候,他迅速抽出身上的鐵棍,只一下便將另外一個日本兵打倒在地,幾棍下去,便一命嗚呼了。在殺了兩名日本兵后,甘道長為了預防事情暴露,于是便選擇躲了幾天,暫避下風頭。然而沒過多久,出于道教慈悲的教義,甘道長再次下山準備去醫治百姓。路行途中,他又恰好碰到了一個日本兵正想要凌辱良家婦女。就這樣,甘道長先讓猴子去摘那個日本兵的帽子,趁他分心之時,隨即結果了他的性命。
于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甘道長又于多處不同的地點,先后殺了六名日本官兵。而當他的行徑暴露之后,在與日本搜捕隊交纏爭斗的過程中,甘道長乘著一頭毛驢躲進了茂密的樹林之中,從此便銷聲匿跡,其行徑終不為世人所知。甘道長作為一名宗教人士,尚且能夠做到道士下山保家衛國,值得世人稱頌。現如今,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更不能忘記先烈們為了國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貢獻,牢記歷史,開創未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固倫和孝,不知道大家對于這個名字是否熟悉。看過少年大欽差的朋友應該是較為熟悉詳情
愛新覺羅·良弼(1877年—1912年年1月29日),字賚臣,滿洲鑲黃旗人,詳情
雖然滿清政府軟弱無能,遭到了列強的欺凌,但在那個閉關鎖國還沉浸在天朝大國夢的詳情
我們都知道一個關于清朝的老笑話:1793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尼來到清朝,可是他詳情
公元1912年1月26日的晚上,同盟會京津保支部的殺手彭家珍來到了北京光明殿詳情
高攀龍(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從,江蘇無錫人,世稱詳情
主要成就 東林領袖 高攀龍是東林學派的精神領袖之一,與顧憲成兄弟創建了東詳情
后世紀念 高攀龍墓 高攀龍墓幾經遷葬。最初由于黨禍而人心畏懼,高攀龍遺體詳情
李先念同志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革命老前輩。上個世紀50年代前期,先念同志任中共詳情
張居正改革失敗以后,明王朝以更大的慣性向下墜落。此時,皇帝不理朝政,權力落入詳情
1998年4月28日,《還珠格格》在臺灣首播,同年10月28日,該劇被引進內詳情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李典(生卒年不詳),字曼成,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巨野詳情
網劇《鬼吹燈》系列去年上線,掀起一陣播放熱潮,今天,筆者來講講歷史上真實的摸詳情
是人都會怕死,尤其是位高權重之人更怕死,古代的皇帝更是怕死怕的不行。因為古代詳情
俗話說:“兵不厭詐。”在敵人放松警惕的時候,前去偷襲敵人,這時候往往能夠取得詳情
提起北洋水師,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強大,然后就是遺憾。在人們的印象里,北洋水師是詳情
了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漢朝時期的公主沒有一個省油的燈,最好的例子就是漢景詳情
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對我們民族來講那就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對世界來說就是代詳情
秦始皇陵的建筑規模,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其中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秦始皇詳情
李鴻章是晚清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人,有人說他是賣國賊,也有人說他是一心為國的忠臣詳情
我國經過了那么多年的抗戰才取得勝利真是實屬不易,現在提起那些抗戰英雄仍會心感詳情
我們的歷史經過了歷朝歷代的演變,期間不管是社會的文化習俗還是國家的法律制度,詳情
談及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想必大家都這么認為,即:鴉片之毒,讓林則徐憂心忡忡,于詳情
隨著清朝政府閉關鎖國,歐洲國家卻完成了工業革命。船舶技術的進步,讓海上運輸變詳情
在清朝政府內部,對鴉片貿易有三種不同的態度:禁煙、弛禁、反禁煙。首席軍機大臣詳情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詳情
井岡山,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介于湖南酃縣和江西寧岡、遂川、永新四縣之交詳情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中國革命進入低潮。八七會議后,詳情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在1927年10月創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詳情
八路軍第359旅,是抗日戰爭中大名鼎鼎的一支部隊!這支部隊來源于南方,其前身詳情
1946年6月26日,發生于湖北省大悟縣宣化店的中原突圍,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詳情
其實,包括華中在內的各解放區都明白,國軍圍攻中原解放區的槍聲就是全面內戰的序詳情
1946年6月,蔣介石大舉進攻我中原解放區,黨中央和毛主席指示中原軍區要“立詳情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錯綜復雜,很多史詩都鮮為人知,但是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應該忘記詳情
公元824年,長安城,殘陽如血,長街清冷。 昏睡了一下午的蘇玄明打了一個呵詳情
這一年,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去西狩打獵。 不料,在行進途中,御前侍衛竟然把詳情
康有為1858年生,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1888年10月,鑒于民族危詳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詳情
慈禧太后最喜歡的太監是誰?連不懂歷史的都能回答上來:李蓮英。 錯。 還有詳情
太監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下的一個畸形產物,這一制度伴隨著我國古代歷史延續了幾千詳情
隋唐時期,是一個王朝的更替,也是一個王朝的走向巔峰的過程其中以隋煬帝楊廣和唐詳情
清朝入關后,為了更好鞏固統治,對漢文化的學習是越來越重視。 比如說康熙,他詳情
眾所周知,只要提起明朝,就會想起朱元璋,此人的一生很有傳奇色彩的。朱元璋膝下詳情
鮫人 鮫人,又名泉客。這個名字大家應該最熟悉了,鮫人與西方神話中的美人魚很詳情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詳情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像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文化傳承已經斷絕了,只有古中國詳情
三墳五典,是指中國最古老的書籍。三墳五典一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楚詳情
《竹書紀年》對史學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紀錄的史料與《史記》所描述的不單只內容不詳情
根據《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束皙》記載,在晉武帝太康二年,名叫不準的汲詳情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于西晉詳情
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國際組織,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19詳情
我們說男女交歡,常委婉形容為一翻“巫山云雨”,這正是從楚懷王夢神女的一段歡好詳情
現在拍的古裝影視劇中,凡有一官半職者,上至宰相公卿,下至胥吏衙役,一律呼為“詳情
現代生活中,各種車輛南來北往,川流不息,然而車輛雖多,卻能秩序井然,這中間除詳情
北京是新中國的首都,位于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歷史非常詳情
中國是詩的國度 既有李白這樣瀟灑飄逸的“詩仙” 又有杜甫這樣憂國憂民的“詳情
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戲曲家,曾被順治譽為“真才子詳情
《西堂全集》,清代大文學家、詩人尤侗所著,共六十七卷,現存最早刊本是康熙年間詳情
尤侗(1618—1704),清初文學家,字同人,晚年自稱西堂老人。南宋著名詩詳情
孫星衍(1753年~1818年) 清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書法家、經學家詳情
這是清代孫星衍著有的詩作,題名是《玉蘭》。是一首介紹說明性的詩歌。 《玉蘭詳情
倪元璐(1593年-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今紹興詳情
書法淵源 在學書的道路上,倪元璐最得王右軍、顏魯公和蘇東坡三人翰墨之助,以詳情
文諫 時柄國者悉忠賢遺黨,疏入,以論奏不當責之。于是維垣復疏駁元璐。元璐再詳情
萬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清初著名史學家。字季野,號詳情
黃式三(1789~1862),字薇香,號儆居,定海廳紫微鄉(今舟山市定海區)詳情